【第26屆傑出校友】歷史學系 李敏勇校友
李敏勇學長
歷史學系 64 年畢業
現 職 ◎詩人 ◎李敏勇文學工房主持人
【重要經歷】
■笠詩刊主編(1977~1986)
■台灣文藝社長(1986~1987)
■台灣筆會會長(1993~1994)
■陳文成基金會董事(1997~2007)
■四七社共同召集人(1990~2000)
■圓神出版機構社長(2000~2001)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1999~2006)
■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2000~2004)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2000~2004)
■公共電視董事(2001~2003)
■國藝會董事(2001~2003)
■文學台灣基金會董事(2000~)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2020~)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董事(2021~)
【傑出表現】
■吳濁流新詩獎
■巫永福評論獎
■賴和文學獎
■國家文藝獎(第七屆 /2007)
■台北西區扶輪社文化獎
■王康陸人權獎
■真理大學台灣文學家牛津獎
■傳藝金曲獎最隹作詞人獎
■行政院文化獎(第四十一屆 /2022)
感 言
「詩之志,文學心」
首先,我要向邱貴芬教授、吳明敏教授, 廖宜恩教授,校友總會理事長、立法院蔡其昌 副院長致歉。二○一八年秋天,我在美國西雅 圖參加我與作曲家蕭泰然詞曲合作,西北交響 樂團與當地合唱團演出「啊!福爾摩沙」時, 他們從台灣打電話告知學校要頒予我「傑出校 友」時,我婉謝了這一榮譽。因為處理相關事 宜會有許多填寫資料程序,而我一向不習慣這 類事務。五年後的二○二二年,我又接獲相關 通知,心想還是接受,當下告知吳明敏教授, 他也這麼認為。遶了一圈,我還是接受了中興 大學傑出校友的頒予。 五十年前,在中興大學修習歷史學程。以 詩人之志、懷文學之心的我,想以歷史知性調 和我的文學感性。歷史,對我而言是人類在時 間進程累積的形跡,其間形塑著文明的演變印 痕、人的意志和感情的投射,提供教訓課題。 離開大學近半世紀,我不論在高中教師,報社 記者,廣告人的職埸或參與經營企業的歷程,
都懐有這種秉性。特別是我一直以文學為志業, 在戰後台灣的民主化歷程參與了許多公共事務, 歷史的知識和教養一直是鑑照的燈火。 我想起一九六〇年代,從舊蘇聯流亡美國, 一九八七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猶太裔詩人布洛 斯 基(J.Brodsky,1040-2007), 他 曾 說: 圖 書館比軍隊重要,帝國的榮光靠語言的力量。」 彷彿是他留給俄羅斯的教誨。他的另一句話: 「直到政治停止干涉詩歌。」是我詩人之路的 座右銘。 在學校教育之外,我的詩人學校,首先是 一九六四年創刊的詩誌《笠》,這一年,小說 家吳濁流也創辦《台灣文藝》,更是彭明敏教 授和兩位台大學生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 言」成為政治良心犯,並流亡他國的年份,這 是二戰終戰的第二十年。我的另一個詩人學校 是透過譯、讀,親近戰後世界詩人與詩。我在 世界詩汲取詩人的感情與思想,以及詩藝,豐 富自己,並形諸方今譯讀書冊,並有許多作品 譯介為外國語言出版。
出生一九四七年的我,某種意義上,是 二二八之子,蓄積眾多事件受難精英的亡魂, 高雄中學時代學校牆壁的彈痕烙印在我的記憶, 大學時代修習歷史形塑歷史意識更深化我的意 志,深化我的詩性思考和想像力。因為《笠》 詩人學校的前輩詩人和戰後世界詩的詩人學校 洗禮,我在一九七〇年代的詩集《鎮魂歌》、 《野生思考》和一九八〇年代的《戒嚴風景》, 作為時代的證言,留下心聲,並持續迄今,以 文學人在藝術領域耕耘。 我的觸角包括:詩、譯詩、論詩,也在散文、 小說、文學評論、文化評論、社會評論、甚至 美術評論的領域,自一九六九年出版篇第一本 書,迄今已近百冊。並獲包括吳濁流新詩獎、 巫永福評論獎、賴和文學獎、台灣文學家牛津 獎、國家文藝獎⋯等獎賞,均經推薦。今獲得 行政院文化獎,也得自推薦,能感受到一路的 墾拓得到關注,但我更期待國人透過閱讀我作 品形塑我們這個島嶼國家的國族經驗與想像, 共同描繪我們國家的願景與追尋。
為了許諾一個真實、正常國家,作為一個 詩人的我、介入了社會,參與許多改革運動。 以「一個詩人的台灣守望」引題的社會評論集, 收錄我一九九〇年代末起,在自由時報專欄每 週專欄篇章,輯成《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尋 覓家國願景》、《文明之光,國家之影》、《台 灣自由之路》、《邁向重建時代》、《國家之夢, 文化之愛》六書。 從擔任《笠》主編,《台灣文藝》社長,台 灣筆會會長,以及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和平基金 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一九九〇 年代結合三十多位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當年 出生,分別在文藝界、學術界、政治與社會運動 領域活躍的同齡朋友,組成四七社,推動「覺醒 與再生」、「重建與改造」運動,召集九位同齡 籌備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戰後世代的我,在詩之 志、文學心留下夢與現實的風景。 在我獲頒傑出校友的時際,以「死滅與再 生」為主題的「李敏勇二二八詩帖展 」正從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經國立台灣文學館,再到高雄歷史博物館展覽,而我與多位作曲家詞曲創 合作的歌曲,由福爾摩沙合唱團以「福爾摩沙 詠嘆調」為主題,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後,再於 屏東演藝廳演出,並將於高雄衛武營演藝廳演 出之時。
此時此際,我與作曲家蕭泰然詞曲合 作的交響詩〈啊!福爾摩沙一一為殉難者的鎮 魂曲」,
第四段唱詞〈美麗的國度〉浮現腦海:
「⋯ 佇咱的海邊/台灣的囝仔佇彼歡唱/視野無限 寬濶 佇咱的山頂/台灣的囝仔佇彼跳躍/伸手會當 挽天頂的星佇咱的鄉村/台灣的囝仔佇彼成長/佇自然學 習生命律動 佇咱的都市/台灣的囝仔佇彼勇壯/新的秩序 佇手中開創 ⋯」
我以著譯書、書帖及樂曲,以及積極的社 會介入、參與,譜寫了精神史,秉持詩之志、 文學心墾拓自己的文化地圖。這或許也照映了 歷史之頁,並作為為戰後世代的見證。
歷史學系 64 年畢業
現 職 ◎詩人 ◎李敏勇文學工房主持人
【重要經歷】
■笠詩刊主編(1977~1986)
■台灣文藝社長(1986~1987)
■台灣筆會會長(1993~1994)
■陳文成基金會董事(1997~2007)
■四七社共同召集人(1990~2000)
■圓神出版機構社長(2000~2001)
■鄭南榕基金會董事長(1999~2006)
■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長(2000~2004)
■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2000~2004)
■公共電視董事(2001~2003)
■國藝會董事(2001~2003)
■文學台灣基金會董事(2000~)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董事(2020~)
■彭明敏文教基金會董事(2021~)
【傑出表現】
■吳濁流新詩獎
■巫永福評論獎
■賴和文學獎
■國家文藝獎(第七屆 /2007)
■台北西區扶輪社文化獎
■王康陸人權獎
■真理大學台灣文學家牛津獎
■傳藝金曲獎最隹作詞人獎
■行政院文化獎(第四十一屆 /2022)
感 言
「詩之志,文學心」
首先,我要向邱貴芬教授、吳明敏教授, 廖宜恩教授,校友總會理事長、立法院蔡其昌 副院長致歉。二○一八年秋天,我在美國西雅 圖參加我與作曲家蕭泰然詞曲合作,西北交響 樂團與當地合唱團演出「啊!福爾摩沙」時, 他們從台灣打電話告知學校要頒予我「傑出校 友」時,我婉謝了這一榮譽。因為處理相關事 宜會有許多填寫資料程序,而我一向不習慣這 類事務。五年後的二○二二年,我又接獲相關 通知,心想還是接受,當下告知吳明敏教授, 他也這麼認為。遶了一圈,我還是接受了中興 大學傑出校友的頒予。 五十年前,在中興大學修習歷史學程。以 詩人之志、懷文學之心的我,想以歷史知性調 和我的文學感性。歷史,對我而言是人類在時 間進程累積的形跡,其間形塑著文明的演變印 痕、人的意志和感情的投射,提供教訓課題。 離開大學近半世紀,我不論在高中教師,報社 記者,廣告人的職埸或參與經營企業的歷程,
都懐有這種秉性。特別是我一直以文學為志業, 在戰後台灣的民主化歷程參與了許多公共事務, 歷史的知識和教養一直是鑑照的燈火。 我想起一九六〇年代,從舊蘇聯流亡美國, 一九八七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猶太裔詩人布洛 斯 基(J.Brodsky,1040-2007), 他 曾 說: 圖 書館比軍隊重要,帝國的榮光靠語言的力量。」 彷彿是他留給俄羅斯的教誨。他的另一句話: 「直到政治停止干涉詩歌。」是我詩人之路的 座右銘。 在學校教育之外,我的詩人學校,首先是 一九六四年創刊的詩誌《笠》,這一年,小說 家吳濁流也創辦《台灣文藝》,更是彭明敏教 授和兩位台大學生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 言」成為政治良心犯,並流亡他國的年份,這 是二戰終戰的第二十年。我的另一個詩人學校 是透過譯、讀,親近戰後世界詩人與詩。我在 世界詩汲取詩人的感情與思想,以及詩藝,豐 富自己,並形諸方今譯讀書冊,並有許多作品 譯介為外國語言出版。
出生一九四七年的我,某種意義上,是 二二八之子,蓄積眾多事件受難精英的亡魂, 高雄中學時代學校牆壁的彈痕烙印在我的記憶, 大學時代修習歷史形塑歷史意識更深化我的意 志,深化我的詩性思考和想像力。因為《笠》 詩人學校的前輩詩人和戰後世界詩的詩人學校 洗禮,我在一九七〇年代的詩集《鎮魂歌》、 《野生思考》和一九八〇年代的《戒嚴風景》, 作為時代的證言,留下心聲,並持續迄今,以 文學人在藝術領域耕耘。 我的觸角包括:詩、譯詩、論詩,也在散文、 小說、文學評論、文化評論、社會評論、甚至 美術評論的領域,自一九六九年出版篇第一本 書,迄今已近百冊。並獲包括吳濁流新詩獎、 巫永福評論獎、賴和文學獎、台灣文學家牛津 獎、國家文藝獎⋯等獎賞,均經推薦。今獲得 行政院文化獎,也得自推薦,能感受到一路的 墾拓得到關注,但我更期待國人透過閱讀我作 品形塑我們這個島嶼國家的國族經驗與想像, 共同描繪我們國家的願景與追尋。
為了許諾一個真實、正常國家,作為一個 詩人的我、介入了社會,參與許多改革運動。 以「一個詩人的台灣守望」引題的社會評論集, 收錄我一九九〇年代末起,在自由時報專欄每 週專欄篇章,輯成《文化窗景與歷史鏡像》、《尋 覓家國願景》、《文明之光,國家之影》、《台 灣自由之路》、《邁向重建時代》、《國家之夢, 文化之愛》六書。 從擔任《笠》主編,《台灣文藝》社長,台 灣筆會會長,以及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和平基金 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一九九〇 年代結合三十多位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當年 出生,分別在文藝界、學術界、政治與社會運動 領域活躍的同齡朋友,組成四七社,推動「覺醒 與再生」、「重建與改造」運動,召集九位同齡 籌備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戰後世代的我,在詩之 志、文學心留下夢與現實的風景。 在我獲頒傑出校友的時際,以「死滅與再 生」為主題的「李敏勇二二八詩帖展 」正從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經國立台灣文學館,再到高雄歷史博物館展覽,而我與多位作曲家詞曲創 合作的歌曲,由福爾摩沙合唱團以「福爾摩沙 詠嘆調」為主題,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後,再於 屏東演藝廳演出,並將於高雄衛武營演藝廳演 出之時。
此時此際,我與作曲家蕭泰然詞曲合 作的交響詩〈啊!福爾摩沙一一為殉難者的鎮 魂曲」,
第四段唱詞〈美麗的國度〉浮現腦海:
「⋯ 佇咱的海邊/台灣的囝仔佇彼歡唱/視野無限 寬濶 佇咱的山頂/台灣的囝仔佇彼跳躍/伸手會當 挽天頂的星佇咱的鄉村/台灣的囝仔佇彼成長/佇自然學 習生命律動 佇咱的都市/台灣的囝仔佇彼勇壯/新的秩序 佇手中開創 ⋯」
我以著譯書、書帖及樂曲,以及積極的社 會介入、參與,譜寫了精神史,秉持詩之志、 文學心墾拓自己的文化地圖。這或許也照映了 歷史之頁,並作為為戰後世代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