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加速,氣候之不確定性已造成全球自然災害、極端氣候不斷,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透過科技來進行災害防治,儼然已成為現代最重要的課題之一,興大師生透過自身專業能力與研究能量,積極且有效地為臺灣水土保持、國土復育及空汙監測等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協力台灣發展科技防災與復育,共同朝永續國土方向努力。
以公益為先,興築會呼吸的防砂壩
傳統防砂壩在攔阻土砂之餘,往往會導致河床高程的縱向落差,增加河川棲地連續性受阻的風險,危害生態。有鑒於此,水保系陳樹群特聘教授發明「可調柵欄式防砂壩」,組裝拆除施工容易,又不會危害生態,如同為每條河川量身設計橋墩。災後在防砂安全的許可下,可根據河道上游來砂量的多寡,調整壩體上的橫柵及縱向鋼管,增加防砂壩的通透性,加速壩體上游淤積土砂的流出,繼而增加防砂壩庫容,提升生態棲地的連續性。
陳教授為了讓全世界都可使用該環保設計,放棄專利。2012 年成功技術轉移至亞洲最大的鋼鐵建材廠「日鐵建材株式會社」,將此卓越設計行銷全球。日鐵建材堅持使用者應付費的理念,故回贈一座會呼吸的防砂壩,蓋在惠蓀林場內,供臺灣做防災實驗,此為全球第一座水土保持「蘭島溪原尺寸土砂流動試驗場」。該試驗場可模擬堰塞湖潰壩,形塑洪水或土石流沖毀下游邊坡及河岸聚落的場景,水保系每年於此舉辦「坡地防災推廣教育訓練」及現場模擬,藉以提升臺灣山區複合式土石災害的研究貢獻。

智慧農業助稻農採收最佳水稻
在農作物當中,收穫含水量是水稻合適採收期之關鍵指標,不僅能顯示水稻成熟度,更直接左右其收購價格,影響稻農收益。土木系楊明德特聘教授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合作,發展「陸空協作之水稻最佳收穫模式」,以雲端平台提供視覺化採收決策服務,使用無人機與行動裝置,透過巨量資料與深度學習演算法推估含水量,整合天氣資訊推估未來含水量變化。平台提供準確且全面性之農地最適收穫排程,減少農機具及穀倉烘箱損耗,並保障米品質及最大化農民收穫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