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大校友第32期 P84~89
文/生命科學系 顏宏真、黃瑞彰系友
土壤的營養師― 黃瑞彰博士


 面對任性氣候,打造韌性農業,一切從 土(台語)做起。土壤是作物不可或缺的生長 元素,要有健康、豐收的農作,便須從土壤 著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黃瑞彰博士便扮演 「土壤營養師」的要角,他悉心研究土壤改 良與管理,同時協助檢驗土壤、輔導農民良 好的土質概念。俗話說:「身在公門好修 行」,黃瑞彰博士投入公職生涯 25 年,他 用行動盡心盡力做好每件事的精神,可說是 這句話的完美印證。他畢業於本校植物系大 學部、植物研究所碩士和土環系博士,說是 本校「一條龍」產出的傑出校友一點也不為過。   
1989年國立嘉義農專農藝科畢業後,經插大考取本校植物系(現在的生命科學系) ,黃瑞彰回想當初因緣際會考進興大,進到 學校後認真學習,大學部畢業也錄取植物 所,跟隨廖松淵老師進行水稻鹽分逆境生理 代謝研究。在學期間由於實驗室研究生較 多,他經常利用深夜做實驗分析,累了就在 研究生室休息。碩士班畢業服二年義務役, 擔任輔導長的他也熱衷軍旅工作,服役二年優異表現深獲長官肯定,推薦獲頒兩面陸軍 總司令獎狀。   
退伍後積極準備公職考試,1997年通過 高考,分發到台東縣關山鎮公所服務,在公所期間負責農業與親水公園管理維護業務, 整理資料參加內政部第一屆城鄉魅力大賞獲 得特優獎,也因此獲記公職第一支大功。公 園落成後他選擇離開,轉調至臺東市公所協 助中央市場整建,過程困難重重,他也耐心 執行,因此深獲長官賞識提拔為建設課長, 努力完成中央市場整建後,黃瑞彰萌生轉換 跑道的念頭,「比起行政業務,我還是比較 喜歡研究。」再加上家人希望他回西部生 活,因此黃瑞彰辭職,2001年來到臺南區農 業改良場土壤肥料研究室,迄今已有21年。   
「我其實很擔心自己所學不精。」黃瑞彰不好意思的說,因為嘉義農專農藝科、中興大學時期學習是植物,他自認對土壤肥料 不夠精熟,為了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他參 加相關研討會、訓練班,還考進中興大學土 壤環境科學系博士班,田間實務經驗與理論 訓練為他奠定「厚實」的基礎。博士班師從楊秋忠教授進行土壤微生物在環境逆境之特 性及對植物促進生長之效應研究,他在職進修每週從台南往返學校,雖然辛苦但黃瑞彰 也樂於學習,進於2014年獲得博士學位。

服務不分時段,產銷一條龍   
對黃瑞彰來說,服務不分平日假日,為 何如此甘願付出時間?他靦腆表示,農民下 田沒有假日,無時無刻都會遇到狀況,因此 才會假日也去田裡。問到輔導過程中最快樂 的事情是什麼,黃瑞彰篤定的說:「看到農 民成長,越種越好,心裡就很滿足。」   
他口中的農民成長,並不局限於田間作 物的種植技術,還有農民的觀念有無改變, 例如:看到植株生長勢差異後願意接受健康 種苗、透過種植日記更精準的施肥與用藥等,甚至是銷售。黃瑞彰的服務堪稱是「一 條龍」,為農民提供健康種苗、比價、性能 找到CP值較高的肥料與農藥、甚至在農民收 成後自掏腰包買農產品幫忙推廣。   
謙虛的黃瑞彰把這些付出都視為陪伴農 民成長的過程,離開農場時他仍滿臉笑容,作為專業、親切、服務周到的土壤營養師, 被指導的農民和被改善的土壤都是無比幸福 的,也無怪乎即使黃瑞彰不在田間,農民看 到掛著他名字的講習課都要爭相報名。   
其公職生涯至今已 25年,不僅仍對研究 及推廣農業保有十足衝勁,更以農民的問題 為己任。即便在沒有經費支援下,黃瑞彰依 然力邀農民朋友到農改場,自行授課教導正 確觀念,進階再至田間做後續操作指導。   
為了服務農民而不影響作業,他配合各 家農民田間作息,經常 5、6 點出門到田區 輔導、採樣,敬業態度完全打破農民朋友對 公務人員的刻板印象,廣受農民愛戴。而他 的服務範圍也從雲嘉南擴及全臺,土壤問題 實無縣市區別,探索農民真正需求,找到合 適的解決方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導入系統,解決上下游問題,活絡社區產業
黃瑞彰帶領 17 位土壤肥料研究團隊, 每年提供至少 8 千件以上的土壤檢驗,輔導 雲嘉南地區農場數萬公頃,服務的農民不計 其數。其重要關鍵為培養農民正確的態度與 觀念,他強調,「要學就是要學整套的!」 深知「土壤」對農民生產的重要性,每年約 2 千件的處方箋是由黃瑞彰本人經手。他表 示,農民不見得了解檢驗數字的意義,因此 需要「解讀」。他回憶,曾有老農接到檢驗 書面報告很詫異,因為和過去施肥習慣不同,「我告訴農民:『你先不要生氣。』」 而後逐項數字解釋,農民知道土壤狀況後便 能理解處方箋。
  除了解惑,他更帶入標準作業流程系 統,教導農民如何節省生產管理面的成本, 並提升效果。同時,他依據不同田間狀況採 客製化管理,給予肥培管理、風險管理、土 壤改良及病蟲害防治等建議,讓農民清楚自 己的田區現況及改進方式。黃瑞彰從點、 線、面逐一細心指導各地農民,提升其專業度得以獨立運作、相互討論,以面對當前極 端氣候條件時,可做出正確判斷與因應措施。   
黃瑞彰全心投入農業研究與推廣,不分 晝夜亦不分執掌,常在農民開心地分享豐收 時,也協助解決後續銷售難題;面對天災 時,則必須提出因應建議;要進一步發展禮 盒時,引導其走向計畫性生產的規劃勢在必 行…… 許多悲喜交錯的革命故事,都因亦師亦友的黃瑞彰一點一滴的輔導陪伴,與農民 並肩作戰一起度過難關,也讓農民慢慢走出 自己的道路。   
近年來更積極推動雲嘉南地區有機產業, 發展具外銷潛力之高經濟作物,如有機洋香瓜 及玉女小番茄生產技術建立。配合政策推廣黃 金廊道有機農業,活絡社區產業及社區有機生 活化推展,不遺餘力;其在農業發展之努力及 成果,對廣大農民深具實際效益。
科技農業,仍須回歸老祖宗智慧
近年因應氣候變遷,政府鼓勵設施栽 培,農產也日漸轉型高經濟作物,如小番茄、美濃瓜及洋香瓜等。長期下來,溫室內 土壤鹽分及病蟲害管理更顯重要。黃瑞彰早 於民國 95 年提倡在設施內導入「水稻綠肥輪作技術」,一開始要在設施內推廣水稻輪 作,遭到眾人反對,表示溫室種這些沒有經 濟價值的作物無法增加收益。 
然而,黃瑞彰是在為農民長遠的未來做 打算。經過十多年,再回頭看這當時被嘲笑 的實驗,不只利用種植水稻稀釋土壤鹽分及 大幅降低線蟲數量,也掩埋綠肥作物以增加 土壤有機質,實際解決當前溫室土壤鹽化的 問題。他的經驗告訴我們,科技農業其實更 要長遠思考,農業仍需回歸到老祖先的智 慧,才是長久之計。

打破植物病害金三角,提升農產品質
陽光、空氣、水、土壤是孕育萬物的起 點,而「土壤」是最可掌握的一環。在農業中 經常提到病蟲害管理,都是在感染發生後,再進行藥劑使用與防治。而黃瑞彰思考植物病害 三角形理論中,植物、病原及環境三要素,缺 一則無法成立。早期推廣的有機作物主要以雜 糧和葉菜為大宗,研究室又發展洋香瓜、小果番茄、甜椒、芒果、草莓等高經濟作物的種植 研究與輔導,期望協助增加農民收益,而土壤 就是有機農業的重要底藴。曾有學者挑戰黃瑞 彰,質問蔓枯病和黑點根腐病要怎麼防治,不 相信他可以種出有機洋香瓜;黃瑞彰則回應, 有機耕作沒有這些病害的推薦用藥,照顧好土 壤環境為首要。 「病害三角關係是寄主植物、環境與病原 菌,三者要同時存在,病害才會發生。」他解釋,若土壤的生物相豐富,就有利打造健 康環境讓植株生長,而植株健康、免疫力 好,也就擁有對抗病蟲害和逆境的能量。他補充,「所以大家常說做有機比較困難是前 三年,是因為生物相還沒被培養出來,所以 病蟲害防治會花費比較多的時間和金錢。當 適宜的栽培環境慢慢被營造出來,植株自然 也會健康。」   多年來,在許多示範農戶的積極配合 下,田間作物品質與產量都有目共睹,成果 充分展現黃瑞彰的專業,並受到許多農民及 長官的肯定與信任。未來,他更將積極發展 具外銷潛力的高經濟作物,讓臺灣寶島產出 色香味俱全的果實,在世界上發光發熱。其 優異表現獲得多項殊榮,更於2016年榮獲農 委會優秀農業人員。

知足感恩,努力付出   
黃瑞彰平日除綜理土壤肥料業務,領導 團隊創新研究改善作物肥培管理技術,促進 農業轉型升級外,同時積極推展有機農業及 土壤肥力、微生物生態與農業生產影響地球 暖化之研究推廣。  
 他感念這一路走來的貴人,更感謝太太 與女兒在背後默默的支持,連休假時間都陪 著一起參與農民舉辦的農事體驗,一家人用 行動支持農民,愛護土地,為臺灣農業永續 經營努力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