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峯 化學系 70 年畢業
現職◎國立清華大學清華講座教授

重要經歷
■清華大學特聘教授 (2007-2018)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2012-2015)
■國科會自然處處長 (2009-2012)
■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 (2002-)
■彰化師大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99-2002)
■彰化師大化學系教授 (1994-2002)
■彰化師大化學系副教授 (1991-1994)
■中教師副研究員 (1989-1991)

傑出表現
■教育部學術獎 ( 第 62 屆 )
■ The College of Science Academy of Distinguished Former Students (Texas A&M University (2013))
■教育部學術審議委員會委員 ( 學審會第 3 屆,第 5 屆 )
■國科會自然處化學學門審議召集人 (2005-2008)
■國科會傑出學者研究計劃 (2008)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2004)

得獎感言
感謝母校所有師長、委員的推薦與鼓勵,讓我有機會獲得這份榮譽,同時也希望有機會 能為母校貢獻一份心力。 回憶起 40 多年前,同學們一起在理工大 樓上課,在植化館一樓上實驗課。如今,大家 各分東西,同班同學有一些進入學術界服務, 大部分任職於產業界或是自己成立公司 ( 例如 龍源香料公司董事長劉志昶先生 ),現今皆有 所成。在大學四年中,必需感謝化學系許仲鈞 教授帶我們進入無機化學領域,何武雄教授在 分析化學方面的引導,連敏雄、李鐵生教授在 物化、量化方面的教導,楊思明教授帶我們進 入大一普化的世界。
在生活及為人處事方面, 感謝許慈書老師的關懷與指導,這些點點滴滴 至今仍深刻的留在腦海中。記得於 1981 年畢 業時,同學們各自懷著理想及對人生追求的目 標踏出中興校園。40 年後的今天,我們見證 了同學們皆實現了各自的理想與目標,同時也 感受到這群踏出中興校園 40 多年的同學們, 在國家社會的各領域,扮演了各自的角色, 發揮了各自所學的長才。我個人於服完兵役 後,短暫回母校擔任助教,之後於 Texas A&M University 就 讀博士, 進 入 Prof. Marcetta Y. Darensbourg 實驗室從事無機化學領域研究, 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直至今日服務於清華大學,親眼見證了母校中興大學在校務、研究, 甚至於學術與產業連結上,不斷地成長,且於 引導學術思潮、創新尖端知識、樹立學術典範 及精進國家產業發展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 色,而感到高興與驕傲。

於 1989 年 自 美 國 Texas A&M University 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國,初期在中等教師研習 會 服 務 一 年 多 後, 自 1991 年 起, 於 彰 化 師 範 大 學 化 學 系 任 教 11 年, 帶 領 學 生 從 事 生 物無機模型化合物之合成及其催化活性之探 討, 尤 其 著 重 於 iron-carbonyl chalcogenolate 化 合 物 合 成。 此期間的研究工作建立了我 對 於 non-heme metalloenzymes 模 型 化 合 物 (active-site model compounds) 氫化酵素 [NiFe]/ [Fe]-only hydrogenases 與 [Fe]-containing nitrile hydratase 研究之信心 / 能力與研究發展的方 向。於 2002 年,在清華大學化學系之邀請下, 轉任清大任教,同時也開展了雙亞硝基鐵錯合 物 (dinitrosyl iron complexes (DNICs)) 之模 型化合物合成、光譜、結構與功能性探討之研究。
DNICs 來源其一為鐵硫蛋白的分解產物,由 [2Fe-2S] 或 [4Fe-4S] 與 NO 反 應 所 生 成,DNICs 可作為 NO 的無機形式儲存庫,並將 NO 運送到需要的目標位置。尤其是,在 1980 年代 發現哺乳類動物應用一氧化氮分子於訊號傳遞 與免疫防禦。DNICs 豐富的一氧化氮化學反應 導致了多樣的生理活性,舉例來說,DNICs 被 認為是 NO 的儲存與傳輸之載體,同時 NO+, NO•與 NO- 具有可以調節生物體內血管擴張 與血管增生之功能。研究團隊研究領域涵蓋跨 領域 DNICs 之模型化合物合成、電子結構、光 譜、小分子催化、理論化學、金屬蛋白質結構 和 DNICs 於生醫方面應用等。研究領域廣泛,特別是對每個領域都有一些系統的研究。幾年 來與生醫領域教授之合作,已初步了解 DNICs 在心血管舒張、心血管增生、傷口癒合 .. 等多 方面之生醫應用潛力。未來將繼續合作,精進 DNICs 在生醫方面之應用。過去 20 年來,個人 相當融入且享受與學生們共同研究的過程。直 到最近 10 年,因 DNICs 與能源有相當之關聯 性,因此研究上也同時進行研究整合延伸,而 開啟了水裂解產氫氣與電解二氧化碳還原成一 氧化碳之相關研究,具體而言,當前的研究工 作在開發一種整合及串聯型系統,將電催化水 解產氫,搭配直接捕捉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轉 換為一氧化碳。合成氣 (CO(g):H2(g)) 具有經濟 價值。為了達成此目標,聚焦於設計與製備高 效率的水裂解電催化劑,並經由進一步建構大 尺度零間隙堆疊式電解槽,用於完成 " 水裂解產 氫與氧 " 與 " 二氧化碳活化 " 之整合,穩健踏入 工業化應用之門檻。在國科會、台灣中油與中 山科學院之支持與合作下,期望此研究能對「淨 零碳排」之國際關心議題「綠色能源及溫室氣 體二氧化碳之活化研究上」,能有所貢獻。

服務於學界 30 多年的教研生涯中,高興且感謝 100 多位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及多 位大學部專題研究生與我一起享受研究工作, 與這些學生共同努力,同時結合各領域人才 組成研究團隊合作,共同發表學術論文,期望 DNICs 於生醫藥物研究方面之基礎科學有所貢 獻,另一方面,近幾年已將此研究概念與研究 成果應用到水裂解產氫及 CO2 之活化,對於永 續能源之轉換與儲存提供工業化應用之機會。 目前此些畢業同學任職於國內各大學院校、教 育界、美商 Du Pont、台積電、應用材料、中山 科學院、中研院、台塑、達興材料、長興材料、 聯電、工研院及自行創業 ( 化材及生技公司 )。

然而,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投入學術研 究 32 載,除了學術研究,個人也積極參與各項 學術行政工作,雖會瓜分寶貴的研究時間,但 卻是研究的養分,以我個人感受而言,在行政 與研究並行的日子雖然辛苦,但我很感謝這些 行政機會,讓我能探頭到外界看看,跳出學術圈,我看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學術行政的歷 程帶給了我在挑選研究主題時,更有啟發性與 創造性,並提供深入了解與關鍵評估近期的進 展以及未來研究方向。而且更有彈性,去整合 資源與人才,研究領域除學術前瞻外,更重視 國家發展所需,30 幾年的研究生涯中,除了國 內研究團隊的群策群力,同時也受到許多國際 研究群的相互合作與協助,尤其是與指導教授 Marcetta Y. Darensbourg 之長期互動,即使已 畢業 30 多年,此種師生之情,對日後之學術研 究影響仍然既深且遠。


最後我想再一次,由衷感謝母校師長們的 推薦,並給予我鼓勵與肯定,也期望個人約 30 多年的教研生涯能樹立學術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