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Gs 終止飢餓

國際服務交流
1960 年代,在「外交下鄉,農業出洋」的號召之下,興大投入第一批農耕隊,前往非洲、泰國、阿拉伯等國,進行農技推廣,為國際處境困難的臺灣,拓展農耕外交;而在國內則有植病系孫守恭教授帶著學生進入福壽山農場,防治溫帶果樹病害。1980 年代,園藝學系楊耀祥教授協助泰國金三角農業轉型,以「果蔬代替鴉片,造林取代濫墾」,在當地建立示範果園,協助泰北耕農耕二十年。本校與泰國皇家計畫基金會的長期合作,每年均與該基金會技術交流,互派專業技術人員交流互訪。近年來植病系葉錫東教授與園藝系張武男教授則持續協助越南復育百香果健康種苗。

育種、保種創新機
自創校以來,便致力於農產育種與栽培技術的研發,為臺灣農業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最有名的例子,即是「臺灣蓬萊米之父」磯永吉教授,於1926 年首次培育出口感良好的蓬萊稻品種,至今仍是國人普遍食用的稻米品種。此後水稻育種工作仍持續不懈,2009 年農藝系顏吉甫教授推出具越光米特性的興大米1 號;2018 年王強生教授培育出抗病水稻新品種「興大9 號」、「興大11 號」,並由學生組成「米強生團隊」投入創業,將興大培育的優質稻米帶到國人餐桌上。
另一方面,以水稻基因研究聞名海內外的植病系研究所畢業校友- 余淑美院士,成功建置「臺灣水稻突變種原庫」(Taiwan Rice Insertional Mutagenesis population),找出二十多種讓水稻對抗自然逆境、提高產量和縮短收成時程的功能基因。園藝系朱建鏞教授從事聖誕紅、長壽花及朱槿花卉新品種的育成,其中朱槿新品種於2008 年在日本上市,隨後更在荷蘭、義大利等國家推出熱銷。
在臺灣土雞推廣工作中,動科系李淵百教授投身土雞保種工作逾30 年,創立了全國最完整的土雞種源保種中心,目前保存17 種國內外的珍稀土雞。2003 年動科系陳志峰教授傳承李教授的土雞保種工作,更成功育種出適合臺灣山區環境的「中興紅羽1982」。為協助地方土雞保種,建立生產品牌模式,2016 年將保育了25 年金門土雞引回金門畜產試驗所復育,再推廣至民間飼養,積極推動土雞返鄉計畫。近年更參與農委會林下經濟政策、教育部USR Hub 計畫,推廣土雞至原住民部落飼養,訓練其生產技術,強化產業種類,增加謀生技能,輔導部落生產方式更符合里山永續的精神。

【有機農業推廣】
2007 年成立農產品驗證中心。同年首開全島風氣之先,創辦「興大有機農夫市集」,並將營運模式推廣至全台各地;2018 年成立臺灣第一座植物教學醫院,培訓植物醫師;2019 年成立有機農業推動中心,負責制定有機農業政策,帶領臺灣農業邁向有機新元年。

【農業產學聯盟】
2008 年至2018 年,本校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曾志正教授,鑽研普洱茶的保健機理,成功研發去咖啡因的「熷烏龍茶」,並邀集各地茶農與茶商共同組成產學聯盟,積極協助茶農推廣茶產業。2019 年,蔡慶修教授邀集全臺啤酒精釀業者、啤酒原料生產與供應者,共同成立臺灣精釀啤酒產學
聯盟,每年定期舉辦研討會,致力於提升臺灣精釀啤酒產業邁向國際市場。

【智慧農業科技】
2019 年本校與農委會聯合於興大校園成立「智慧農業研發中心」,以精準農業、設施農業、生態農業、林業、畜牧業及水產養殖業等六大主題為基礎,導入人工智慧協助農業升級,打造臺灣成為智慧農業重鎮。
農資學院詹富智院長研發蘭花重要病毒智慧檢測快篩晶片,30 分鐘即可達到精準、快速的即時場邊檢測;土木系楊明德教授利用無人機與AI 應於農業監測與應用;生機系則研發機械手臂自動化採收系統、智慧化家禽體重量測系統、雞隻聲紋辨識系統、病死雞隻移除系統等,均有助於提升我國農產業的市場競爭力。百餘年來,在永續農業發展的道路上,興大積極發揮農業特色強項,扮演開創者角色,從國內到國際,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樹立典範。
更多永續發展相關資訊於國立中興大學USR資訊平台網站瀏覽(https:// usr.nchu.edu.tw/sustainability )
每周一與您分享 校園永續發展相關資訊